環保創新

賴志煌教授研究團隊於創新材料大賽勇奪銀質獎

  本系作為國內一流材料科學人才的搖籃,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大小材料賽事,與其他參賽者切磋交流。2022年由高科技材料設備供應商華立企業贊助的「華立創新材料大賽」,吸引全國21所大學院校、總共67件創新作品參賽,各校作品皆由指導教授及學生共同研究開發,內容橫跨永續環境、感測元件、能源應用、金屬與陶瓷、醫材與檢測、半導體元件等六大領域。各個團隊皆展現各異的巧思與獨創性,賴志煌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也躬逢其盛,以作品「殊途銅歸─創新低碳回收純化技術」參賽,經過激烈選拔後,於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銀質獎,其出色表現成功為校、為系所爭光。
  賴志煌教授實驗室主要研究磁性記憶體、先進儲能元件以及能源議題,其參賽作品作品「殊途銅歸─創新低碳回收純化技術」便以現今自然資源缺乏作為發想,開發一種新的技術--將原本常用在表面修飾、水處理等領域的溶液電漿技術,結合傳統濕法冶金的知識,引入回收(純化)產業中並提出一種新穎的純化概念,利用電漿作為快速析出的手段,再通過化學沉澱將雜質元素去除,不需要昂貴的設備成本,且解決了傳統製程大量的化學品和能量消耗的問題,反應時間也更加快速。

 

  傳統純化技術中的火法和濕法冶金,常被用於回收產業初期雜質較多的階段;而電化學法雖有好的純化效果,但因本身機制限制,故只適用於高純度精煉。為使回收領域有更突破性的進展,進而提出溶液電漿技術,以達到最佳的純化效果,考慮到技術的實際應用性,所以在此作品中選用低純度黃銅和高純度銅來驗證此想法的可行性及合適工作範圍。
  以銅回收為例,在相同的基準下將溶液電漿技術和傳統純化方法進行比較,傳統純化方式須四至五步驟的製程,而溶液電漿技術只需一步驟便可完成,不僅使製程成本降低,還能以更簡便快速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效果,也能根據後續需求進行調整,和傳統方式相比有更佳的操作彈性。
  這次的銀質獎給予本系莫大的鼓舞,參加比賽固然要付出十足的努力,需要構思出適切的實驗方式或是藉由日常觀察獲得一些研究想法,過程艱辛且漫長,但仍是值得的。工研院副院長兼大賽評審團長彭裕民表示,現今很多創新研究依舊停在學術階段,許多想法尚未付諸實行,而材料比賽正提供很好的方向,使學生可以初步實現腦中的構想,將材料做出具體應用並跟上時代的腳步,這在未來定有更多元豐富的發展。
  儘管比賽勝負難免,但卻能促使一些新構想的發跡萌芽,進而引導出未來產業走向。期許本系學生都能夠一往直前,勇於接受挑戰,在各大競賽中發光發熱,締造佳績,為自己的學術生涯添上漂亮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