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材料系徐文光教授點廢棄牡犡殼成金
台灣中南部沿海牡蠣養殖盛行,除了產出鮮甜肥美的蚵仔外,每年卻也留下17至18萬噸的牡蠣殼,在漁村戶外堆成小丘,難以處理。清大材料系徐文光教授與彰化王功的漁民合作,看準牡蠣殼中的主要成份—碳酸鈣,將廢棄牡蠣殼置於攝氏1000度高溫煅燒約1小時,將其中的碳酸鈣轉化成氧化鈣,再溶於水成為氫氧化鈣,具備極強的殺菌消毒能力,對於H1N1病毒及冠狀病毒229E型均有99.9%的殺菌率,絲毫不遜於75%酒精或漂白水的消毒能力。此外,牡蠣殼消毒水的熱穩定性佳,不含氯氣,不必擔心揮發而吸入人體造成危害。如果將每年17萬噸的牡蠣殼全部製成新型消毒水,產值將高達1.1兆,無異點牡蠣殼成金,也在疫情嚴峻的今天,提供人們另一個安全有效的防疫選擇。
清大材料系蔡哲瑋教授建立高溫機性分析系統
機械性質測試反應出材料在規範環境條件下,受力與形變之間的關聯性;可測量的材料機械性質包括強度、硬度、延展性、斷裂韌性、疲勞與潛變等,幫助工程師在實際應用選材時,有詳細的數據作為參考。自清大理學院學士班畢業,於材料系攻讀研究所的劉鴻志同學,在蔡哲瑋教授的指導下,進行高強度奈米析出合金的高溫機械性質研究;期間通過跨領域學習與整合,更建立一套「特殊非接觸式量測系統」,可於高溫拉伸測試下精準分析材料的變形量。該系統利用高溫機械設備、高速攝影機和影像分析軟體,來分析材料的楊氏模數,解決高溫時不易量測機械性質的困境,並擁有高便利性與高準確度,展現應用價值與潛力。劉鴻志同學的優異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期刊Intermetallics,並因此獲得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青睞,錄取該校研究所,即將展開另一段學術旅程。